据说有四个结局,我看的版本是最后镜头定格在他们擦肩后的街。
我们会做错很多事情,有的小到可以忽略,只要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有的太大会留下损害或者伤痛,造成一生的缺憾。
但是所有的错误都是永远弥补不了的。
并不是告诉自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就真的不曾出现过,也许心里可以好受一些但是在别人看来自己终究是个不愿面对现实的鸵鸟。
与其让自己沉浸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不如就真诚踏实地走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让自己始终保持在冷静而理智的立场思考问题,去掉浮躁和冲动。
他为了让她活在这个世界,选择了将她推离自己的世界。尽管他说,这个世界上他是最爱她的人。就因为他的爱,所以他选择让她离开。让她离开,让她活下。
这是最纯粹最真挚的感情。他用这样的遗憾弥补了自己的错误。
这部不真实的电影却给人很真实的视觉,触感强烈的心灵碰撞,让我爱上这部电影,和这部电影的男主角。
让我们用力生活,用心去爱。

关于这部电影该怎么说呢,抛开本片男主鸡肋的演技来说,电影的质量本身是绝对过硬的,灵巧的构思,剧情的设计也非常好,影片前面的断开的记忆由后续剧情来填补,可以说结构方面做的很缜密(类似于诺兰的《记忆碎片》,不过个人觉得诺兰更优秀)。
所谓蝴蝶效应大家都知道,不过是气象学的一个理论,本片编剧能够将气象学上的这一理论运用到剧情创作于个人角色身上,于当时(2004年上映)来说绝对新颖,而剧情上对于男主这一能力设置来说,对科幻悬疑电影稍有了解的观众也都能猜到剧情最终的走向

我来说说最近沸沸扬扬的曾轶可,先表明我的态度,我不喜欢她,也不讨厌她,我不接受她,也不鄙视她,她某些地方是成功,某些地方是无辜的,她是获益者,也是受害者,她是无辜的,也是自作自受的。
到此为止,不在去评论她。但除了在超女舞台上看到她唱歌,PK,拉票,表演等以后,我还看到了超女得到了关注,赞助商乐得合不拢嘴,评委找到了未来栽培的好苗子,粉丝有了新的偶像,大众有了新的乐子等等,相信大家也有所体会,把这里面任何一条和前面的曾轶可连接到一起,我们都可以称作“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最初指的是电路中的混沌现象中一种非线性变化,后来人把它拍成电影,人们就重新把它定义到了生活中,小的变化带来的巨大的变化,比如蝴蝶的翅膀一扇就会引起海啸一样。这是非常形象的,但往往我们看完了电影后就墨守成规的把蝴蝶效应定义成了电影中的某种片段一样,我们往往过分夸大了小的变化却忽视了大的变化,要么就是忽视了小的变化却夸大了大的变化,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蝴蝶效应。这样来看吧,哲学上说事物是不断运动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1、关于主角是不是精神病?
不是。如果是这样,那本片的结局就毫无意义了。
关于结局:一共四个。
(1)导演加长版的结尾
主角看到的家庭电影是母亲即将产下主角, 进入历史的主角决定自己结束这一切, 他用双手掐住了脐带, 结束了自己刚要开始的生命。
(2)剧场版的结局
主角看到的家庭电影是第一次认识凯莉的聚会, 回到从前的主角骂了凯莉,他与凯莉没有成为好朋友, 凯莉跟汤米的监护权也由母亲得到。 工作后的主角在街上偶遇凯莉,但却没有相认。
(3)剧场版的结局
之前与(2)一样,最后是主角遇到凯莉后,返身去追凯莉。
(4)剧场版的结局
之前与(2)一样,最后是是两个相认 。
2,由于炸死了凯丽,主角所处的未来不应该有“大学和监狱、截肢”之类的过程。医生说主角老提到自己在大学和监狱、截肢中穿梭,是因为老是沉迷在杀害凯丽的痛苦中幻想,以求内心好过,难道主角不是精神病?
影片中关于医生那段,主角回来的时候,是我们看到他带着所有的记忆完全的回来的那一刻,没有完全回来之前他的记忆应该是逐渐恢复的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以此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
在电影《蝴蝶效应》中,主演埃文和他的“神经病”父亲一样,患有间歇性失忆症。他经常做出一些奇异的举动,比如无缘无故地拿起刀,吓坏她的母亲,自己又不记得。从小到大,埃文受到这种病症的折磨,他经受重大刺激的几次经历,都被他忘记了。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医生提供了一种方法给埃文的母亲来帮助埃文的治疗,就是让他写日记。从此,埃文从一个几岁的孩子,一直写到长大。
每个生存于这个世界的人,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回忆。在其中,有着许多你想要将它遗忘的不好的片段,正如埃文所说的“大脑拒绝接受”的片段,而我们的大脑没有埃文大脑的“超能力”,毕竟间断性失忆患者并不普遍。“你不能扮演上帝”,每个人都无法完全掌握未来,能够做的,是活在当下

2004推荐,故事埋下的伏笔是无限循环啊,不亏是蝴蝶效应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xitong5.cn/kehuan/dy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