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厅1972
导演:
鲍勃·福斯
演员:
丽莎·明奈利,麦克尔·约克,赫尔穆特·格里姆,乔尔·格雷,弗里茨·维伯,马里莎·贝伦森,伊丽莎白·诺伊曼-菲特尔,海伦·维塔,西格丽德·冯·里希特霍芬

观看量:37673

大师级的歌舞片 其实他没那么爱她,她也没那么爱歌厅

本文首次发表于《环球银幕》2012 年 11 月刊,有改动。
歌舞片给人的印象通常是这样的:讲一小段故事 - 唱一首歌 - 再讲一小段故事 - 另一个人唱一首歌 - 终于出大事了 - 没关系,在一首压轴歌曲里,解决掉所有矛盾 - 剧终。
“我喜欢看歌舞片”,听上去总像是一个很奇怪的表达,它不像“我喜欢喜剧片”“喜欢悬疑”“喜欢追剧”那样来得自然。因为歌舞片不像是真正的电影,结局都太明确,叙事会被歌舞弱化,中间跟突然插播十段音乐广告似的,用三四分钟重复一句话的信息量;歌舞片的出现是用来逃开现实世界的

对于一部歌舞片来说,《歌厅》的剧情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之前的歌舞片。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歌舞片,比如《雨中曲》、《西区故事》等等,在剧情方面较为单薄,重点放在极具创造力的歌舞场面上,剧情只提供一个简单的叙事载体。
《歌厅》有好几个剧情层次。首先它是关于两个天真的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歌厅》的前半部分讲的就是这两个人的相遇与相爱,男主角是腼腆的文弱书生,女主角是活力四射的舞台艺人,这让我想到《不良少女莫妮卡》。不同于《莫妮卡》的现实主义风格,《歌厅》有着梦幻般的笔触

和音乐剧的剧情完全不一样,我猜大概更贴近于克里斯托弗的原著小说。歌舞虽然减去不少,但是每首都很精彩,尤其是money song的编舞,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整部电影就如同Sally在两次骗人烟抽时说的那样:divine decadence。其实在我看这部电影之前,对德国的印象尽是严谨、肃穆、清教徒,但kit kat klub里的德国人显然不是这样。即便灭顶乌云笼罩柏林,人们也照样寻欢作乐。更聪明一点的人如Max,会把丝绸衬衫和金色烟盒塞进行李箱然后一去不回。
电影对于纳粹的描写比音乐剧也省略许多,窥一斑以知全豹

震撼!
无论是Liza的表演还是Sally的性格,歌舞还是剧情,镜头转换还是穿插,都太有张力了!二战前德国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迅速蔓延无法控制的纳粹气氛、人民的麻木和危机感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原来导演(几乎)专拍歌舞片!《芝加哥》!
BTW英国人美国人对比明显 用眼神表情暗示剧情(前或后) 领舞专业!

也许仅仅就是因为喜欢听歌,喜欢爵士风格的歌,我喜欢歌舞片~
昨天看了Cabaret,鲍勃福斯的另一部歌舞片经典。
和传统的歌舞片制造表面繁荣的欢乐景象,以及被王小波批评“抬腿就跳狗撒尿似的舞蹈”的传统歌舞片不同,Cabaret将歌舞场面固定在歌厅的场景中,在叙事的过程中将歌舞平行剪辑进来,有种象征蒙太奇的意味,华丽的歌舞,在这部电影里,不再只是点缀,而变得比以往更有意义,是升华了的表意部分,强化了故事中的几个关键点,又不破坏叙事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方式只有电影能够实现。
这种手法在后黄金时代的歌舞片,尤其是近年来的歌舞片里非常常见,《芝加哥》《Beyond the sea》什么的,都用到这种方式。但是在七零年代,这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说到根儿上,这其实是一个看起来没心没肺,实际上是逃避生活给予的任何负担和责任的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的爱情故事。其实故事这个东西,说来说去就那几种,用神话原型的理论来说的话,我们讲故事的可能性,在古希腊就已经全部被发掘了。所以故事本身并不重要,讲故事的方式最重要

大师级的歌舞片 其实他没那么爱她,她也没那么爱歌厅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xitong5.cn/kehuan/dy34159.html

线路F1

电视剧推荐

更多
6.62017中国大陆剧情片